
解码满族百纳拼布 共探非遗创新之路
2025年10月29日,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2024级研究生、2023级本科生,联合河北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学子组成跨校研学团队,在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系主任王昕宇教授、服装染织系主任王深副教授、设计基础教学部书记胡璟辉教授及《民间艺术与创新》课程负责人王姮副教授的共同带队下,赴天津市宝坻区开展课程调研与实地考察。此次跨校联动研学,以数智时代非遗文化活化与创新为核心命题,通过实地走访、专家分享、技艺体验等多元形式,深度挖掘宝坻本土非遗内涵,为两地学子搭建了文化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平台。
01 沉浸式考察:解码满族百纳拼布的文化基因
研学团队首先深入小兰非遗创富工坊,在满族百纳拼布非遗传承人钱俊如老师的专业导览下,开启了一场跨越历史与当下的视觉文化探索。作为本次考察的核心对象,百纳拼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满族文化的视觉基因载体,其“海纳百川”的拼合哲学,在经纬交织中构建起永不褪色的文化图谱。

考察团队体验满族射箭文化
考察从工坊入口的射箭流程图启程,满族骑射文化通过图形符号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空间叙事的转换,巧妙呼应了八旗制度的历史脉络,形成独特的视觉隐喻。钱俊如老师以地理空间为基底,将小兰各庄的红色文化、八旗氏族迁徙史与经济民主进程串联起来,构建成一部立体的地方文化图志,而百纳拼布正是串联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核心视觉符号。

满族百纳拼布非遗传承人钱俊如老师
讲解现场
在工坊内,学子们近距离观察到满族绣独特的针法肌理、发簪形制的审美流变,以及源自战汉时期的“蜻蜓眼”琉璃饰物。这种古老的视觉符号,在权贵象征与工艺美学的双重维度上,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材质叙事,让跨校学子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厚重底蕴。
满族家具与婚俗的视觉解读成为考察的高潮环节。从唐代单孔耳枕到清代六孔耳枕的形制演变,不仅是实用功能的优化,更浓缩了一部微缩的器物设计史。其中,作为慈禧御用药枕的六孔耳枕,其“铜钱玲珑”造型兼具医疗智慧与审美追求,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器物“实用与审美共生”的设计理念。










考察团队调研现场
在织布机展示环节,缂丝机与土家族织布机的技艺对话令人印象深刻。缂丝机“经线不断纬线断”的工艺特性,成就了龙袍凤袍的复杂图案;土家族织布机则保留了老粗布的质朴肌理,两种技艺的碰撞让跨校学子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多元魅力。钱俊如老师现场演示了折角技艺,展现出平面拼布走向立体构成的造型突破,其中蕴含的藏针法与“一针一心一意”祝福口诀,让技艺传承升华为精神修行,也让两地学子对传统工艺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理解。
工坊内陈列的当代百纳拼布作品,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生动样本。这些作品在延续传统拼布视觉逻辑的基础上,大胆解构民族图案的色彩关系与构成法则,从古法蓝染到云锦再现,从绫罗绸缎的天然透气到拼布折角的空间再造,每一件作品都在搭建传统工艺与当代视觉经验的沟通桥梁,为学子们提供了非遗创新的直观参考。
02 专家分享:多维视角探寻非遗当代转化路径

专家分享现场
午后的专题分享环节,三位行业专家与非遗传承人轮番登场,从历史脉络、产业发展、技艺创新等多个维度,为跨校学子带来深度启发,更呼应了数智时代非遗活化的核心议题。
尹玉辉:宝坻非遗的历史根基与当代价值

民俗专家、宝坻区档案局一级调研员尹玉辉
分享现场
民俗专家、宝坻区档案局一级调研员尹玉辉先生,主管文化遗产工作。他从宝坻“山海之间、水土丰饶”的地理特征切入,梳理了区域发展与水息息相关的历史脉络。尹玉辉先生系统介绍了宝坻区11大类非遗项目,其中评剧、京东大鼓和葫芦制作技艺3项为国家级非遗。他强调,这些源于民间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数智时代,应从艺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等多维度挖掘其潜力。他充分肯定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为跨校学子理解宝坻文化基因、探索非遗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与现实依据。
唐慧芬:传统戏曲的现场感染力

评剧演员唐慧芬
表演现场
专题分享间隙,评剧演员唐慧芬为在场师生带来经典剧目《茶瓶记》中“春红报喜”选段的即兴表演。表演者以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身段,生动刻画了府中丫鬟见公子到来、府门外悬灯结彩的喜庆场景,将小丫鬟的灵动与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的现场演绎让跨校学子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驱散了午后的困意,更让大家在悠扬唱腔中直观体会到民间艺术的感染力,深化了对非遗活态传承的认知。
张殿成: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创新之路

地方志专家、宝坻区档案局副局长张殿成
分享现场
地方志专家、宝坻区档案局副局长张殿成先生以“民间艺术与创新”为主题,带来深度分享。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优秀设计仍需扎根文化土壤。面对当代发展,张殿成先生主张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化,通过创新转化拉动区域经济。他特别介绍了几位从民间走向专业的艺术大师,他们的成长历程证明民间蕴藏着巨大创造力。他鼓励跨校学子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开拓创新,成就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新高度,为学子们提供了非遗产业化的实践思路。
钱俊如:非遗技艺的守正与创新实践

满族百纳拼布非遗传承人钱俊如老师
分享现场
非遗传承人钱俊如老师从多元艺术批评视角,分享了自己从纤维艺术专业走向非遗研究的转型历程。她提出,对艺术作品的解读需综合政治、商业等多重维度,这一方法论为非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AIGC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手工艺独有的文化温度与质感仍不可替代,即便是简单的茶杯垫也需精湛技艺。为此,她探索出小批量生产与直播销售相结合的模式,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并尝试将“柿染”等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发展方向。
03 总结发言:研学赋能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
王昕宇教授:沉浸式实践搭建文化传承桥梁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
王昕宇教授发言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王昕宇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跨校非遗实践活动意义非凡,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收获颇丰。相比传统的文本学习,这种沉浸式实践让学生对非遗文化有了更生动、直观的认知。他鼓励跨校学子深入思考如何将非遗元素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把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认知与研究课题,为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强调,此次跨校联动不仅是民间美术探索的起点,更展现了非遗实践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广阔前景,期待未来能继续推进民间艺术跨界合作,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王姮副教授:在乡土中理解非遗价值

《民间艺术与创新》课程教师
王姮副教授发言现场
作为《民间艺术与创新》的课程教师,王姮老师指出,增设实地调研环节,并联合河北工业大学开展跨校研学,是对本学期非遗课程体系的深化与拓展。这一安排旨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回归乡土,在与非遗传承人及当地社区的互动中建立真实联结。她强调,学术研究不能局限于书本与技能,唯有深入民间、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本次调研覆盖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多个培养阶段,实现了跨校资源共享,体现了教学体系的层次性、贯通性与开放性。
王深副教授:设计师的文化使命与转型力量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染织系主任
王深副教授发言现场
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染织系主任王深副教授,探讨了当代设计师的文化使命与创新路径。他生动回顾了钱俊如老师的转型历程——她曾担任多个一线品牌首席设计师,却选择扎根小兰庄,回归淳朴,潜心挖掘家族传统文化遗产,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多元可能,更展现了设计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契合。他鼓励跨校学子从钱老师的实践中汲取灵感,充分发挥专业所学,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精髓相融合,为非遗创新持续注入设计力量。当代设计师既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扎根文化土壤,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开拓设计新境。
04 研学收官:以青春之力助力非遗创新发展

研学考察团合照
本次《民间艺术与创新》跨校考察调研活动在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下圆满结束。通过实地走访与沉浸式体验,学生们对满族历史文化与宝坻非遗传承有了更为立体而深刻的认识。那些曾在课堂上学到的非遗知识,在亲眼见证、亲手触摸中变得鲜活而动人;跨校交流带来的多元视角,更让学子们对非遗创新有了更丰富的思考。
在数智时代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应立足专业、发挥所长,将艺术创作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思维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这次宝贵的跨校研学经历,不仅拓展了学子们的文化视野,增进了两校学子的友谊,更坚定了大家以专业能力服务文化建设的信念。未来,期待更多跨校、跨界的非遗研学活动开展,让青年学子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探寻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用青春与才华助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自信注入蓬勃的时代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