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院在国际玻璃展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7年3月6号,捷克共和国的国际学生玻璃艺术竞赛开幕,此项赛事从08年开始举办以来,已成功推出许多青年玻璃艺术家。在彭怡老师的带领下,我院工艺美术系三位学生的玻璃作品入围,在美术院校中与清华美院并列为入选人数最多,她们分别是周培育、王燕、黄歆竹。今年来自中国5所院校共11位学生入围此项竞赛。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透明书签)
“Junior Glass Ways ” 玻璃竞赛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国际性玻璃艺术竞赛,只接受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报名,再以学生个人作品为单位进行评奖。主要是为了鼓励捷克以及其他国家在校学生学习玻璃艺术,并提高工艺水平,促进创新精神。
竞赛策展人Jaroslav Polanecký 任教于捷克拉贝河畔乌斯季扬·埃万盖利斯塔·普尔基涅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竞赛委员会主席 Petr Nový 是捷克贾布朗尼城玻璃与珠宝博物馆馆长,竞赛委员会成员包括捷克 Moser 水晶首席设计师 LUKÁŠ JABŮREK ,艺术家和设计师 Jitka Kamencová Skuhravá,捷克东波西米亚博物馆 Ivo Křen,以及 Cesty skla 公司的 Eva Nováková。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透明书签)
这项竞赛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十几个国家的艺术院校参与,其中包括捷克、波兰、芬兰、爱尔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等。下面介绍一下我院入围的同学及其作品。
周培育
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玻璃专业13级学生
周培育:《吹又生》系列中用灯工玻璃工艺做出一组组残破的、脆弱的鲨鱼尾鳍,代表了我眼中世间各种正在受难的生命,我将这些受伤的、残缺的伤口缝补上,让它们重新萌生希望,借此表达世间还存在美好的事情。
我热爱大自然、热爱和我一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爱是一种改变,爱这个世界,因为它在我们的视野里可能什么,它就会是什么,爱这个世界上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就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们有力量能够重塑我们自己,重塑我们周围的世界,让绝望生长出希望之花。
作者:周培育
作品:《吹又生Ⅰ 》
创作时间:2016
作者:周培育
作品:《吹又生Ⅱ 》
创作时间:2016
作者:周培育
作品:《吹又生Ⅲ》
创作时间:2016
作者:周培育
作品:《吹又生Ⅳ》
创作时间:2016
作品《吹又生》创作过程
王燕
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玻璃专业13级学生
王燕:童年里一些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却让我梦寐以求。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回忆中那些痛苦艰辛,其实也都撑了过来。回头看去,特别感谢在黑暗中和我相依相偎的家人、朋友,感谢岁月对我的磨练,正是过往的那些不幸,让我格外珍惜幸福的到来。
就像每一簇美丽坚硬的珊瑚都来自于柔软怯弱的珊瑚虫,经过岁月的沉淀,最终形成美丽的珊瑚,丰满坚毅。于是,我选择用玻璃制作珊瑚形成的过程,来怀念我的过去以及感恩我的明天。
作者:王燕
作品:《Help each other》
创作时间:2016
作者:王燕
作品:《Help each other》
创作时间:2016
作品《Help each other》细节
作品《Help each other》创作过程
作品《Help each other》创作过程
黄歆竹
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玻璃专业13级学生
黄歆竹:我的作品《自定义》主要用到中国的书法、太极以及中国的著作《易经》中的乾坤两章。所谓乾坤,也就是天地,天与地,表面对立实则一体,以此牵引出对立与统一……玻璃也是纤细与坚硬,火热与冰凉,最后化为整体。作品中的书法也从表面的行书过渡到中间更为潦草的草书再到中心的虚无混沌,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无?是清晰还是模糊?是具象还是抽象?或者它们又互为彼此。
希望能通过《自定义》这个作品来表述一种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发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作者:黄歆竹
作品:《自定义》
创作时间:2016
作者:黄歆竹
作品:《自定义》
创作时间:2016
作品《自定义》细节
作品《自定义》单字 - “龙”字草书投影
作品《自定义》单字 - “表”字行书
作品《自定义》创作过程
辅导老师:
彭怡,当代玻璃艺术家,英国桑德兰大学玻璃艺术博士,主要研究传统灯工玻璃与现代灯工工艺结合和再创作。博士课题主要研究方向是‘跨文化灯工玻璃艺术’-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影响下创意性运用灯工玻璃工艺到当代玻璃艺术中。作品曾参加国内外玻璃艺术展览,两次入选英国玻璃艺术双年展,国际北部印刷双年展,作品‘成长系列’被德国亚历山大基金所收藏,作品‘解构系列2’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所收藏等。
作者:彭怡
作品:《算盘系列白》
创作时间:2009
作者:彭怡
作品:《解构系列2》
创作时间:2012